# 猪舍主控 ## 简介 猪舍主控系统根据上位机的指令控制当前猪舍内所有设备(传感器,阀门,电机等),并汇聚当前猪舍传感器数据统一上报。本系统作为猪场智能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,实现了猪舍环境的自动化监控与调节。 ## 功能概述 ### 与上位机交互 1. 根据上位机指令定期采集栏内所有传感器的数据,并统一上报 2. 根据上位机指令启动或关闭栏内设备,上位机发送的启动指令分两种: - 常开指令:收到后启动设备,直到收到关闭指令后关闭设备 - 短暂开启指令:收到后启动设备,但需要上位机每过两秒发送一次指令,超过五秒没收到下一个开启指令或受到关闭指令将会关闭设备 3. 定期检查栏内设备状态,发现异常立即上报上位机 4. 定期向上位机发送心跳包 5. 接收上位机发送的总线上各机器的位置和类型 6. 根据上位机指令调整设备功率大小 7. 接收上位机批量控制指令并执行 8. 接收上位机发送的配置信息 ### 与设备交互 1. 控制栏内设备启停 2. 调整风机等功率可调设备的功率 3. 定时检查栏内设备状态 4. 定时采集栏内数据 ### 数据管理 1. 保存总线上各机器的位置和类型 2. 临时保存上位机发送的指令 3. 保存上位机发送的配置信息 4. 汇总栏内所有传感器数据 5. 临时保存栏内设备故障信息,直到上报成功后清除 6. 根据批量指令控制对应设备工作 # 猪舍控制器 猪舍控制器是一个用于监控和控制猪舍环境的系统。它可以通过LoRa与上位机通信,并通过RS485总线控制传感器和执行器设备。 ## 协议栈和技术选型 本系统采用以下物联网标准协议栈: ### 物理层 - **LoRa**:低功耗广域网物理层技术,提供远距离无线传输能力 ### 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 - **LoRaWAN**:基于LoRa物理层的广域网协议,提供设备认证、加密和网络管理 ### 传输层 - **CoAP**:受限应用协议,轻量级的RESTful协议,适用于资源受限设备 ### 应用层 - **LwM2M**:轻量级机器到机器协议,提供设备管理、固件更新等功能 ### 数据格式 - **SenML**:传感器标记语言,标准化的传感器数据表示格式 这种协议栈选择具有以下优势: 1. **低功耗**:适合电池供电或节能要求高的场景 2. **远距离传输**:LoRa技术可实现数公里覆盖 3. **标准化**:采用业界标准协议,便于系统集成和扩展 4. **安全性**:LoRaWAN和CoAP均提供安全机制 5. **互操作性**:基于标准协议,便于与不同厂商设备集成 ## 系统架构 ``` 猪舍控制器 ├── 通信层 (LoRa) ├── 控制层 (核心逻辑) ├── 设备层 (传感器和执行器) └── 存储层 (数据存储) ``` ## 抽象接口设计 为了提高系统的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,我们定义了以下抽象接口: ### 通信接口 (BaseComm) 定义了通信模块的基本操作,包括连接、断开连接、发送和接收数据等方法。 ### 设备接口 (BaseDevice) 定义了设备的基本操作,包括连接、断开连接、读取数据、写入数据和获取状态等方法。 ### 存储接口 (BaseStorage) 定义了存储模块的基本操作,包括保存、加载、删除数据等方法。 ### 命令处理器接口 (BaseHandler) 定义了命令处理的基本操作,包括处理命令、注册和注销命令处理函数等方法。 ## 设计理念 按照功能区分将传感器和执行器分别连接到不同的RS485总线上,可以带来以下优势: 1. **减少总线负载**:传感器通常需要频繁读取数据,而执行器可能需要较大的电流,分离可以避免相互干扰。 2. **提高响应速度**:控制命令可以直接发送到执行器总线,无需等待传感器数据采集完成。 3. **增强系统稳定性**:一条总线故障不会影响另一条总线上的设备。 4. **便于维护**:可以根据需要单独重启或维护某一总线。 ## 配置说明 系统配置文件为 `config.json`,如果不存在,系统会根据默认配置创建。配置项包括: ### LoRa通信配置 - `lora.address`: 本机LoRa地址 - `lora.frequency`: 工作频率(MHz) - `lora.bandwidth`: 带宽(kHz) - `lora.spreading_factor`: 扩频因子 - `lora.coding_rate`: 编码率 - `lora.encryption_key`: 加密密钥 ### 上位机配置 - `master.lora_address`: 上位机LoRa地址 - `master.protocol`: 与上位机通信协议 ### 总线配置 - `bus.sensor.port`: 传感器总线串口 - `bus.sensor.baudrate`: 传感器总线波特率 - `bus.actuator.port`: 执行器总线串口 - `bus.actuator.baudrate`: 执行器总线波特率 ### 日志配置 - `log.level`: 日志级别 (DEBUG, INFO, WARNING, ERROR) - `log.file_path`: 日志文件路径 - `log.max_size`: 日志文件最大大小 - `log.backup_count`: 保留的日志文件数量 - `log.report_errors`: 是否上报错误信息 - `log.terminate_on_report_failure`: 错误上报失败时是否终止程序 ### 系统参数 - `system.heartbeat_interval`: 心跳包发送间隔(秒) - `system.data_collection_interval`: 数据采集间隔(秒) - `system.command_timeout`: 命令超时时间(秒) - `system.retry_count`: 命令重试次数 - `system.error_handling`: 错误处理策略 ### 设备配置 - `devices`: 设备列表(包括传感器和执行器) 每个设备包含以下属性: - `id`: 设备唯一标识 - `type`: 设备类型 - `address`: 设备地址 - `bus`: 所在总线(sensor/actuator) - `location`: 设备位置(可选) - `unit`: 单位(仅传感器需要,如温度单位、湿度单位等) 参考示例配置文件 `config.json.example` 创建您的配置文件。 ## 枚举类型定义 为了提高代码的可读性和维护性,系统定义了以下枚举类型: 1. `LogLevel`: 日志等级枚举 (DEBUG, INFO, WARNING, ERROR, CRITICAL) 2. `DeviceType`: 设备类型枚举 (包括温度、湿度等传感器类型和喂料口、阀门等执行器类型) 3. `BusType`: 总线类型枚举 (SENSOR, ACTUATOR) 4. `ErrorHandlingStrategy`: 错误处理策略枚举 (RETRY, SKIP, ALERT) ## 日志和错误处理机制 考虑到树莓派等嵌入式设备的存储空间限制,系统采用以下策略: 1. **限制日志文件大小**:默认将日志文件大小限制为1MB,仅保留一个备份文件 2. **错误上报机制**:当发生错误时,系统会尝试通过LoRa将错误信息上报给上位机 3. **上报成功处理**:错误信息上报成功后,系统会删除本地日志中的该条目 4. **上报失败处理**:如果错误信息上报失败,说明与上位机之间的通信不稳定,系统将根据配置决定是否终止程序运行 这种机制既节省了本地存储空间,又能确保关键错误信息能够及时传递给上位机。 ## 开发顺序建议 当然,从对其他模块依赖最小的模块开始开发是一个明智的策略,以便逐步构建项目的基础。以下是建议的开发顺序: 1. **配置模块(config.py)**:首先实现配置模块,以定义应用程序所需的基本配置。这将为其他模块提供必要的设置。 2. **实用程序模块(utils/)**:开发实用程序函数,这些函数可以在整个项目中被重复使用。这样可以为其他模块提供基本的辅助功能。 3. **数据存储模块(storage/)**:实现数据存储逻辑,包括存储传感器数据、设备状态和配置信息。这一模块可以在独立于其他模块的情况下开发。 4. **设备交互模块(devices/)**:实现与设备交互的模块,包括传感器和执行器。这将为之后的通信和核心逻辑提供基础。 5. **通信模块(comms/)**:开发通信模块,以处理与上位机和设备的通信协议。此模块可能需要依赖设备交互模块。 6. **核心逻辑模块(core/)**:实现核心逻辑,包括处理命令、控制设备和管理传感器数据。这一模块将利用之前开发的模块。 7. **测试模块(tests/)**:在开发过程中,逐步添加测试用例以验证每个模块的功能。 8. **主程序(main.py)**:最后实现主程序,作为应用程序的入口点,将所有模块整合在一起。 这种顺序将帮助你逐步构建项目,并确保每个模块在开发过程中得到充分的测试和验证。 ## 许可证 禁止未经授权使用本项目代码,否则后果自负。